张志安:可信、透明、会讲故事,优质数据内容的三大利器
随着数据内容行业的飞速发展,其所应用的领域已不再局限于研究、新闻等行业。良好的数据洞察力和数据理解力将成为各行业人才的必备技能。国内外的数据内容和媒介融合领域最缺哪一类人才?学习数据新闻的高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比例又有多少?展望数据内容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可行的中外合作方向?
近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做客新浪演播室,与新浪新闻、封面新闻畅谈数据内容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以下为访谈实录:
好的数据内容作品:可信、透明、会讲故事
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内各媒体平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数据内容,您认为什么是“数据内容”?
答:好的数据内容,就是准确、精确的数据,加上通俗、创新的表达,完成基于数据对社会的洞察,所以数据本身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洞察社会。
您认为优质的数据内容,需要包含哪些要素?达到哪些标准?
答:第一是数据本身靠谱,就是它的信效度非常高;第二是数据的来源、整个调查的方法和传播数据的透明性,这样的话可以让公众理解不同的数据偏差和数据价值;第三就是通过数据去讲故事的能力,也就是数据新闻的叙事和表达。
为何数据内容也要追求“深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数据内容也可以做得很深,但是我们知道其实调查报道是传统媒体比较擅长的深度范畴。您认为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在深度的体验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在我看来,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去接近真相,是数据新闻和深度报道能够找到共同结合点的一个枢纽。不管是通过数据或通过核心材料去讲述深度事实,对呈现社会的复杂性都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超越事实表面去探究事实背后的价值。在日常情况下,我们通常离事实很近,但是我们离真相很远,那么不管是深度报道,还是数据新闻想要呈现它的深度,就要尽可能的去接近真相,真相虽然没有办法被完全弄清,但可以无限的接近和抵达。
我想,他们都有共同的追求,不管是通过数据还是故事,都希望能够增加我们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能够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复杂性的知识拼图和信息拼图当中,让受众获得他原来所不具有的对社会更深层次的一种认知。那么这种认知的价值拼合起来,会让我们现代的读者变成更加理性的公民,从而让大家在提高媒体素养的同时,对社会的理性和建设性有更多的期待。在掌握很好的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大家的公共对话、公共表达才会更加具有理性,才更有可能达成理性的舆论共识,从而以媒体这种优质的内容助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如果他们之间有一些差异的话,我觉得第一点是做数据新闻的团队既要有产品经理的思维,同时更要有对数据的捕捉、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把新闻故事化的能力。做深度报道最重要的三种能力从简而言,一是认知社会复杂性的能力;二是通过调查去进行突破,拿到独家事实的能力; 三是通过一个较长的文本讲故事的能力。所以数据新闻和深度报道,他们各自对团队操作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国内外数据新闻差距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国家现在的数据内容产品,基本上还是以描述和呈现数据为主,可以说和国外相比,我们缺乏互动的体验,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您认为这种原因是如何造成的?还要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答:我觉得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数据的获得性,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同的政府部门,它具有数据更开放的计划和平台,对媒体或者是第三方机构来讲,就更有可能获得公共事务或者是社会运行的开放数据,所以这个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数据开放的计划和数据获得性便利程度的差异。
-
上一篇:短视频正在成为信息传播的媒介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凡第一传媒网转载或发布的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910674347@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2.钻石造假、黄金“掺水”、证件伪造…揭开直播间贵金属造假黑幕